孩子出生后,就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,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。为了进步正确的社会行为和自我帮助的方法,孩子需要很多帮助和指导。当孩子掌握走路后,你可以天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培养他好的习惯,比如让他配合你摆桌子、扫扫地。通过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,他会渐渐了解责任与义务,了解尊敬别人及别人的劳动成就。
好行为举止的习惯是生理成熟和重复练习相互用途的产物。在孩子表现出好行为前,你应该反复地对他进行言传身教。最后,只须跟他说一两遍,他就能回忆并再现学过的好行为。
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与其他人交际,告诉孩子什么行为会被社会同意。爸爸妈妈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,并尝试打造友谊。
同情是对别人产生怜悯之心并可以理解别人感情的一种情感。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。比如,当你的孩子还是婴儿时,他在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时也会哭。当然。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进步阶段不同而有差异。
对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早期儿童来讲,他会为别的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。所以,他会试图去主动帮助别人,此时他们常见的反应是探寻我们的母亲,并让母亲去帮忙。2-3岁的孩子,开始认识到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是与他没联系的另一个人。到4、5岁时,孩子会开始出现一种另外一种同情心,比如,假如其他小朋友遭到父母的责骂,他会为小朋友感到困窘,也能感觉到朋友所历程的痛苦。
通过让孩子知道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,你可以帮助孩子进步同情心。在解决问题和危机的过程中,爸爸妈妈起着要紧用途。在给孩子提供可依靠、可预测并充满爱意的环境的同时,也为孩子进步信赖感打下了结实的基础。孩子会在信赖感的基础上,学习打造结实的友谊。当然,也不要忘记告诉孩子潜在的危险,譬如应该如何对待陌生人等。